滋養孩子心靈的5種話語
- 2012-03
- 天下雜誌 親子教育出版
http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53573&page=1
- 作者:本田千織
教養孩子時,爸媽一定要使用五種重要的話語,包括「愛的話語」、「打招呼的話語」、「感謝的話語」、「請求的話語」、「道歉的話語」,滋養孩子稚嫩的心靈。
少了任何一種,孩子的人際關係都無法順利。請務必把這些話語傳達給孩子,讓孩子擁有更豐富積極的人生。
1.愛的話語:「好喜歡」十肢體接觸,帶來幸福
「愛的話語」可以直接給予孩子肯定,孩子的潛意識裡會在留下許多寶貴的訊息。
洗澡的時候,請磨蹭孩子的臉頰,「好喜歡你喔」。睡覺前,可以親親孩子,「晚安,你是媽媽最寶貝的 ○○」。我想日常生活中一定有許多這樣的機會。
即使孩子長大,也要常告訴孩子:「你出生時,我真的好高興。」家母在成長過程中,外婆完全沒有對她說這類的話。或許因為自己有過寂寞的經驗,她常不斷告訴我「我愛你」、「你出生的時候,我高興到覺得自己死了也無所謂」等話語,多到幾乎讓人吃不消。
在臉頰上親吻,或擁抱都是家常便飯。當然還有許多愛的話語,都帶來「爸媽非常需要我」、「要是我不在,爸媽一定會很難過」的訊息。
我在國中、高中、大學時期,曾經是班上霸凌的對象。幸好,在每一段時期,除了欺負我的人外,我還有許多朋友,陪我一起度過難關。
但是,真正支持我的力量,其實來自父母親從小就不斷給予我的許多「愛的話語」。
霸凌會給孩子「你最好消失算了!」、「你這個人很煩耶!」,甚至還有「你乾脆死了算了!」這類可怕的負面訊息。這種時候,那些在心(潛意識)裡累積的「愛的話語」,就能拯救你的孩子。
「你最好消失算了!」 → 「沒關係,我可以到需要我的爸媽身邊去。」
「你這個人很煩耶!」 → 「可是我爸媽說他們很需要我。」
「你乾脆死了算了!」 → 「我可是爸媽的寶貝!要是我死了,他們會有多難過。我才不要死呢!」
「愛的話語」足以支持孩子動搖的心。相反地,如果換作是一個從沒有接收過「愛的話語」的孩子,又會如何呢?
「你最好消失算了!」 → 「也對。反正沒有人需要我?」
「你這個人很煩耶!」 → 「對了,爸媽好像也常對我生氣?」
「你乾脆死了算了!」 → 「說不定我真的應該死了算了……」
一旦陷入這種思考迴路,即使最後終於找到逃生口,也要經歷相當苦痛的掙扎。身在現今的時代,想要完全做到「零霸凌」,並非易事。那麼至少要培養孩子「即使遭受欺負時,能對抗對方言語暴力的力量」。
日本一直有種講究體察的文化,認為有些事不需要用言語傳達,「對方也應該了解」。不過,我認為這都是大人的自大表現。
第二章提過,語言只佔了溝通要素的百分之七。說話時發出的聲音和語調、口氣等,佔了百分之三十八。至於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五則是肢體語言,不過,我想應該很少有人會連「我好喜歡你」都不說,就突然緊緊抱住對方吧?
無言+擁抱的行為,比起語言+行為所感受到的「因為對方愛我,所以擁抱我」訊息,反而會給人「是不是因為對方愛我,所以擁抱我?應該是吧」的疑問。雖然「說至少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」,不過效果就弱了許多。
當然,如果是一個接受過堆積成山的「愛的話語」的孩子,或許會主動做出正面的解讀:「這個人是喜歡我,所以才擁抱我的!」可是如果沒有「愛的話語」的經驗,孩子則很難把行為和心情連結在一起。
更重要的是,認為「即使不用語言傳達,對方也可以了解」的人,多半缺乏用言語傳達和身體表達的經驗。
大人心中有「我愛你」、「你很重要」等感受,但是卻深深藏在心中,沒有表達出來,卻要求一個人生經驗還很淺的孩子「察覺」這些情感,實在太強人所難了。
我想我的外婆一定也很愛我的母親,但是她並沒有把愛表達出來,所以對方才會感受不到。家母常說:「話不說出口,就很難傳達。」她送給我難以計數的「愛的話語」當做禮物。請你也一樣,把「愛的話語」當做禮物,送給心愛的孩子。
「不過這種話平時很少說,真是難為情。」不,這可不是害羞的時候。接收愈多「愛的話語」,愈能提升孩子生存的力量。請把這種航行人生大海所需的最佳能量,當做禮物送給孩子。
2.打招呼的話語:「我開動了!」享用美味的餐點
每天的招呼問候,你確實做到了嗎?
不管是親子、夫婦之間,或是附近的鄰居以及職場。早上起來,到睡覺之前,生活中需要各種打招呼的話語。
①早安
②我開動了,我吃飽了
③我出門了,路上小心
④你好,再見
⑤我回來了,歡迎回家
⑥辛苦了
⑦晚安
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,孩子會仔細觀察自己的父母親,把父母親當成人生的範本。
父母親如果沒有打招呼的習慣,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這麼做也沒關係。即使在融入團體生活之後,被教導應該要打招呼,對於一個生長在沒有打招呼習慣家庭的孩子,光要說「我回來了」,就覺得很難為情。我最不滿意外子的就是他不打招呼這件事。在外面明明會說,對家人卻說不出口。我努力做菜,他卻連一句「我開動了」也不肯說,讓我愈想愈難過。最近,我搬出孩子的理由,他才終於養成打招呼的習慣。
打招呼具有潤滑人際關係的力量。請務必趁著孩子還小,會下意識模仿家長的時期,以身作則,養成他們打招呼的習慣。
孩子上托兒所、幼稚園、小學後,可能會突然提醒你,「媽媽,吃飯前要說『我開動了』喔」。
雖然只是一時沒注意,也不要跟孩子說,「真囉唆,我只是不小心忘了啊」,而是溫柔回應孩子,「你說得沒錯,是媽媽忘記了。謝謝你提醒我。我開動了!」這麼一來,孩子也會覺得「打招呼果然很重要」(我經常被女兒提醒,然後這樣回應她)。
3.感謝的話語:一句「謝謝你」,帶來甜美的笑臉
當我們為別人做了什麼的時候,與其對方說,「真不好意思麻煩你」,聽到「謝謝你幫我這麼大的忙」,是不是更高興呢?
「謝謝你」這句話裡,包含著「有你在真是太好了。」、「因為有你我才能夠更幸福」的正面訊息。
「我可以幫最愛的媽媽盡一份力。」
「我努力幫忙,可以讓爸爸開心。」
自己的行為能帶給對方快樂,還能讓對方向自己道謝,是相當美好的經驗。這種快樂會讓人上癮,孩子會努力成為一個能讓別人向自己道謝的人。
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,「謝謝你生來當媽媽的小孩。」幼兒時期在換衣服的時候,懂得自已把手抬起來,「哇,這樣好好脫唷。你真是幫了媽媽大忙。謝謝你」。
孩子長大後,會幫忙端菜或幫忙收碗盤等。只要孩子幫了一點忙,父母就該不厭其煩地對他們說:「謝謝你,真是幫了大忙。」
在日常生活中,有好多說「謝謝」的機會,不要放過這些時機,馬上露出笑臉說「謝謝」。
「話是這麼說啦,可是照顧孩子很費神,照料每天的生活都來不及了,怎麼還會有心情露出笑臉說『謝謝』呢。」也許有人會這麼想。但是,各位就當被我騙一次,試著露出笑臉說「謝謝」,就算笑臉有點僵硬也無所謂。
我想,你的孩子一定會露出非常高興的表情,說不定還會有點難為情呢。但是孩子的心裡一定很開心。聽到這句「謝謝」,讓孩子有了正向的體驗,以後還會更加努力付出。
具體來說,幫忙端菜聽到爸媽的「感謝」,為了還想再聽到一次,隔天還會繼續幫忙;因為幫忙照顧弟妹而聽到爸媽說「謝謝你對弟弟妹妹這麼好」,孩子也會想要繼續友愛弟妹。
雖然對孩子說「謝謝」,並不是為了讓孩子依照自己意志做事,但是當孩子確實表現出如同自己所期望的行為時,父母打從心裡的一句「謝謝」,將更容易引導孩子重複做出正向的行為。
愈是忙碌,就愈要善用孩子的習性。只要微笑說聲「謝謝」,說不定,就能減少一件生活煩惱事呢。
4.請求的話語:孩子很喜歡「拜託」和被依賴
孩子並不是只需要被人呵護。即使年紀還小,也要讓孩子知道,他們有能力幫助別人。
其實,孩子是很喜歡被別人依賴的。「姊姊,好厲害喔!」比自己小的孩子,用崇拜的眼光看著自己,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呵護他。「 ○○拜託你,可以幫我這個忙嗎?」聽到這句話,孩子眼裡也會露出光芒說:「好啊!」
當需要孩子幫忙的時候,可以先拜託孩子,「媽媽現在有點忙,想請你幫個忙。拜託你」,等完成後,再發自內心地說出「謝謝」。
兩種技巧配套使用,效果更顯著。聽到媽媽的請求,孩子會覺得「我可以幫媽媽的忙!」,帶來了成就感;事後又聽到媽媽對自己說「謝謝」,感到很開心。
孩子也要練習付出。身為家中的一分子,應該要有自己負責的工作。
請試著用這種心態,對孩子說出「請求」的話語:「排筷子是你的工作喔。」不過,一開始孩子可能無法排得很好,或許經常會掉到餐桌下。不過,孩子的學習能力遠比大人想像的還要驚人,不久就能上手,成為好幫手。
5.道歉的話語:能坦率說出「對不起」的孩子
當自己做錯事時,你會不會向孩子道歉呢?雖然心裡覺得該道歉,是不是總覺得很尷尬,最後只好假裝沒這回事?但是,「剛剛很對不起」,這簡單一句話,卻可以有效地撫慰孩子的心。
孩子跟平常一樣亂丟東西,但是今天的我卻比平時更容易動怒。心裡清楚,錯的明明不是孩子……生活中一定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吧。家有小小孩的媽媽,有太多讓自己心煩氣躁的理由:
●小孩半夜哭個不停,導致媽媽睡眠不足。
●生理期快來了,莫名地焦躁心煩。
●先生週末在家睡一整天。
●在公司被老闆罵。
●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家的孩子優秀。
我就經常這樣遷怒到孩子身上,但是這些理由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錯啊。其中,有一項是我改不掉的弱點,那就是睡眠不足時,馬上就會失去耐性。平常遇到一點點心煩事,還不至於發怒,但只要睡眠不足,就會耐心頓失,一回神,才發現自己已經在對孩子發脾氣。
不過,說是發脾氣,也並不是沒來由地突然發怒,而是比平常更容易動怒:「不是叫你吃飯了嗎!不想馬上過來就算了,至少要回答啊,不是講過好多次了嗎!」
然而,教養孩子時,最重要的是一貫的教養原則。不管任何時候,要主張「錯的事就是錯的」、「對的事就是對的」,不能輕易變更。我「因為睡眠不足而焦躁心煩,所以比平常更生氣」,很明顯就是缺乏一致的教養原則。
如果媽媽經常喜怒無常,久而久之,孩子會養成看大人臉色做事的習慣。
「今天媽媽心情不錯,這一點小事,一定不會被罵吧?」
「母親好像很煩躁,還是小心點好。」
當孩子的判斷基準變成媽媽的臉色,管教就會出了問題。比方說,收拾玩具,並不是因為「媽媽會生氣」吧?而是因為「自己拿出來的東西,要自己收拾」這個規則。
亂對孩子發脾氣,總是讓我相當後悔。於是我遵照「覺得自己做錯事,馬上坦率道歉」的原則,等怒氣平息後,儘快找女兒道歉。
「小紗,剛剛真是對不起。因為媽媽有點累。」
重點在於,不只要說出「對不起」等道歉的話語,更要告訴孩子自己失控的原因。讓孩子知道原因不是她,而是媽媽自己,孩子才會更加放心。不要因為對方是孩子,所以猶豫不決,而是由衷地道歉。
「沒關係,我原諒你。」女兒總是會用她宛如菩薩般平靜的表情和溫柔的聲音對我說。雖然覺得難為情,但是孩子知道「媽媽因為很累,所以對我發脾氣,但並不是因為我不好」,所以心情也能很平靜。
不過在這樣「對不起」、「沒關係」的對話結束後,有時我還會再多加一句,例如:「可是小紗啊,以後聽到媽媽叫你,一定要回答喔。」女兒年紀還小,所以我總是緊緊抱著她,磨蹭著她的臉頰,用相當溫柔的聲音這樣補充。女兒因為習慣了我這樣的互動方式,所以也確實地反省,然後認真回答:「嗯,小紗也很對不起。」
許多大人都不擅長道歉,像外子就是如此。由於我不斷向他強調道歉的重要性,現在他面對孩子們的時候,總算可以順利地說出「對不起」。
女兒跟外子不同,因為我總是很習慣對她說「對不起」,現在她已是個能坦率表達歉意,說出「對不起」的孩子。有起床氣的女兒要是午睡沒睡好,在大鬧一番脾氣之後,會對我說好幾次,「媽媽,我剛剛亂發脾氣,真是對不起。」「我剛剛一直說討厭討厭,對不起。」
聽到這些跟自己口氣很類似的道歉,我回想自己的行為,心想:「啊,我一定經常這樣事後才道歉吧。」不過,我相信這種承認自己不對,說聲「對不起」坦承道歉的能力,出社會之後,都將成為她在人際溝通上的潤滑劑。
留言列表